记得去年夏天去遵义旅游,大巴车在盘山公路上绕得我晕头转向,邻座的大叔倒是精神得很,指着窗外连片的茶山跟我说:“瞧见没?咱们遵义的叶子比金子还值钱哩!”这话还真不假。眼下啊,朋友圈里突然刷屏说遵义可能要“升级”成直辖市,我第一反应是乐了——这山路十八弯的,直辖了难不成能把山铲平?可细琢磨琢磨,倒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。
山窝窝里的“网红”
说实在的,遵义在西南地区确实算个“角儿”。当年红军在这开了个会,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。如今你去遵义会议旧址,还能碰上举着小旗子的研学团,孩子们叽叽喳喳问老师:“为啥在这开会呀?”老师一句“山高皇帝远呗”,逗得满场哄笑。可别小看这“山高路远”,这些年硬是让遵义人闯出了名堂。我有个大学同学,老家在遵义农村,去年回乡搞起了直播带货,把山里的刺梨、竹荪卖到了北上广。视频里他踩着泥巴路进大棚,转头就对着镜头喊:“老铁们看!我们村的高速口明年通车!”这话听着带劲,背后是实打实的路网在撑腰——高速铁路像蜘蛛网似的铺开,新舟机场的航班都能直飞东南亚了。有次在贵阳转机,听见两个商人聊天:“现在去遵义谈生意比去省城还快,你说怪不怪?”
直辖猜想:馅饼还是画饼?
最近网上热传的“直辖”消息,源头其实挺模糊。既没见红头文件,也没哪个大领导公开提过,倒像是一阵风突然刮起来的。我特意翻了翻本地论坛,发现出租车司机们聊得最欢。上周打车去高铁站,的哥老陈操着浓重贵州腔跟我唠:“师傅你说真要直辖了,我这车是不是得换直辖市牌照?”后视镜里他眼睛亮晶晶的,又补了句玩笑话:“就怕直辖了菜价也跟着直辖哦!”
这种猜测背后,藏着大家对发展的集体期待。你想想看,真要挂上“直辖市”的名头,政策倾斜肯定少不了。隔壁重庆就是个活例子——当年从四川分出来直辖,现在火锅店都开到了纽约时代广场。我在重庆洪崖洞见过遵义来的餐饮老板老赵,他端着辣椒碗跟我比划:“我们赤水河边的馆子要是挂‘直辖市招牌’,游客起码翻三倍!”话虽夸张,却透着小老板的精明盘算。
硬币的另一面
可天上哪会掉纯肉馅的饼?真要迈出直辖这一步,麻烦事儿多着呢。我表舅在遵义开发区管招商,过年聚餐时他直挠头:“现在招商会上人家问得最多的是高端人才公寓建没建。”这话戳到痛处了——去年遵义引进的某个智能终端项目,愣是被上海公司挖走了三个核心工程师,原因竟是人家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国际学校。要是挂上直辖市招牌,企业要求恐怕更高。
还有个现实问题:财政盘子够不够大?去年全市GDP刚突破4000亿,放在西南算亮眼,可对比现有四个直辖市,还不到天津的一半。更别提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县——务川仡佬族的小王来市里打工,总跟我念叨老家卫生所连B超机都是二手的:“城里建CBD,我们那连CT机都盼不来。”这种差距,不是换个名号就能抹平的。
老百姓的算盘珠子
抛开宏大叙事,老百姓心里有本更实在的账。在捞沙巷吃羊肉粉时,老板娘张姐边擦桌子边跟我算:“要是直辖了,养老金能多涨点不?娃儿高考分数线能降点不?”她身后墙上挂着“诚信经营”的锦旗,落款还是“遵义市个私协会”。我逗她:“要改重庆那样的直辖市,您这锦旗得重做啦!”张姐哈哈大笑,手里的抹布甩得啪啪响。
也有焦虑的声音。做建材生意的李哥就犯愁:“现在贵州本地的水泥比外地便宜三成,要真直辖了,省里优惠政策还有效不?”他办公室墙上挂着“贵州省优秀民营企业”的奖牌,手指头无意识地在奖牌边框上摩挲。这种微妙的担忧,比豪言壮语更真实。
山还是那座山
说到底,不管名号怎么变,遵义的底子还是那些青山绿水。去年在赤水竹海迷路,护林员老杨打着手电找到我,顺便指给我看岩壁上的监测传感器:“省里刚投的生态监测系统,金丝猴在哪吃饭都看得见!”他语气里的自豪,和城里人炫耀智能家居一个样。
或许未来某天,当游客坐着磁悬浮穿梭在黔北群山间,导游会指着窗外说:“当年这里的老百姓啊,光惦记着山外头的事。后来才明白——”导游故意卖个关子,等游客急了才笑,“好日子不在名头上,在把自家的青山变成金山呐!”
离开遵义那天,特意买了盒当地特产的辣椒酱。过安检时瓶子漏了,辣油染红了半个行李箱。手忙脚乱清理时,突然想起老陈司机的话:“我们遵义的辣椒,染红了就洗不掉哩!”这话现在咂摸出别的味道——不管名号怎么变,这片土地特有的韧劲,早就融进每道山梁、每棵茶树、每滴红油里了。路还长着呢,但走路的人心里有谱。
炒股开户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