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旭,中国女篮的常规赛MVP,曾在WCBA总决赛连续三场仅得7分,场均出场时间不足10分钟,正负值全队最低。 而在2025年亚洲杯半决赛对阵日本时,她19投7中,正负值低至-14,赛后泪洒发布会。 与此同时,18岁的张子宇在亚洲杯对阵韩国队的比赛中仅用14分钟就8投8中砍下18分,与韩旭组成的双塔合力拿下36分18篮板5盖帽。 一个投射能力强但防守软,一个内线威慑十足但经验尚浅——这种反差极大的双塔组合,打国际大赛真的管用吗?
韩旭的防守问题在高端比赛中被无限放大。 2025年WCBA总决赛,四川女篮爆冷丢冠,韩旭的防守效率暴跌成为关键因素。 常规赛她每百回合能限制对手内线得分23.7分,季后赛这一数据飙升至38.5分。 面对广东队的挡拆顺下和二次篮板拼抢,韩旭移动迟缓的弱点暴露无遗,导致四川队内线被轰下42分和16个进攻篮板。 当她在场时,四川队每百回合净负12.3分,而她下场后球队反而净胜5.8分。
膝关节滑囊炎是导致韩旭防守下滑的直接原因之一。 这种伤病严重影响她的下肢发力和对抗稳定性,使其标志性的“梦幻脚步”消失不见,背身单打转身速率比常规赛慢0.3秒,导致70%的低位进攻以失误或被封盖告终。 甚至在对阵广东队时,她多次在无人看管的篮下出现“黄油手”,快攻中上篮过桥的低级失误也频频出现。
相比之下,张子宇的内线威慑力在亚洲杯赛场上得到充分展现。 面对韩国队,她8投全中弹无虚发,韩国头号内线朴智秀在她面前12投仅4中并被盖帽3次。 当2.26米的张子宇与2.11米的韩旭同时站在篮下,韩国队的内线防守完全坍塌。 不仅进攻端无解,防守端也构成天然屏障,两人联手拿下36分18个篮板5次封盖。
然而双塔战术的缺陷同样明显。 移动速度受限成为最大软肋,面对速度快、灵活性高的球队时,防守端往往力不从心。 亚洲杯半决赛对阵日本队,中国女篮外线被投爆,日本队三分34中16命中率47%,而中国仅23中6。 日本队正是利用小快灵的特点打穿中国女篮的内线防守,韩旭防挡拆脚步慢、协防不到位的问题被彻底暴露。
韩旭的干拔投射能力确实出色。 常规赛她场均能贡献22.3分9.8篮板2.5盖帽,命中率高达58.7%。 但到了高强度对抗的季后赛,她的投篮命中率骤降至14.3%。 这种反差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:在国际大赛中,投射能力与防守威慑力哪个更重要?
从比赛数据来看,防守似乎更为关键。 2025年亚洲杯半决赛,中国女篮虽然拥有双塔内线优势,但仍然以81-90不敌日本队。 日本队针对韩旭防守移动慢的弱点,通过快速传导和三分投射破解了中国队的内线优势。 韩旭在场时中国队净负14分,这一数据很能说明问题。
张子宇虽然内线威慑力强,但她也面临自己的挑战。 8分3板3犯规4失误的数据并不好看,而且她在防守挡拆时的沟通与呼应明显不足。 宫鲁鸣教练也承认:“双塔的进攻威力已经显现,但防守上还有漏洞,我们会想办法弥补。 ”
中国女篮的战术体系正处在转型期。 引进琼斯后,四川队曾尝试让坎贝奇、琼斯与韩旭组成“三高”阵容,却导致内线拥挤,韩旭因战术地位边缘化场均仅得2.7分。 这种巨星堆砌下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国家队也可能出现。
韩旭自己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。 亚洲杯失利后,她含泪回应了过去两年放弃海外联赛的争议:“结束今年的重要赛事之后,如果有海外联赛的机会,我会全力以赴去争取。 ” 这似乎暗示她已经认识到国内联赛强度不足的问题。
国内联赛的低强度环境确实可能影响球员的国际表现。 有分析认为,长期在低强度联赛环境中比赛,让韩旭难以适应高强度对抗。 相比之下,仍在WNBA征战的李月汝则保持了更好的竞技状态。
双塔组合的默契问题也不容忽视。 韩旭赛后表示,她与张子宇的威力只发挥了三成:“我和子宇磨合的时间还是比较短,希望以后在更多的训练和比赛中可以磨合得更好。 ” 这种默契不足在防守端表现得尤为明显,韩国队曾利用双塔防守呼应不够的机会,用连续底角三分将分差缩小到15分以内。
战术灵活性是另一个关键问题。 双塔战术体系相对固定,对手能够轻松洞悉其特点并针对性地布置防守。 广东队在总决赛中针对韩旭制定了“绕前防守+双人包夹”的特殊策略,派身高1.88米的黄思静主防,辅以快速补防的锋线球员,让韩旭在接球前就消耗大量体能。这种策略成功将WCBA第一中锋变成了球场上的看客。
中国女篮的未来取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塔的优势,同时弥补其缺陷。 这需要教练组制定更灵活的战术,也需要球员们提高个人能力和战术执行力。 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大赛中走得更远。
炒股开户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